新華社北京5月28日電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2018年5月28日)
習近平
各位院士,同志們,朋友們:
今天,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隆重開幕了。這是黨的十九大後我國科技界召開的一次盛會。首先,我代表黨中央,向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大家并通過大家,向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緻以誠摯的問候!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任務,描繪了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開啟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新征程。實現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目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我們必須具有強大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總結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實踐,觀察大勢,謀劃全局,深化改革,全面發力,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發生曆史性變革、取得曆史性成就。
——我們堅持黨對科技事業的領導,健全黨對科技工作的領導體制,發揮黨的領導政治優勢,深化對創新發展規律、科技管理規律、人才成長規律的認識,抓重大、抓尖端、抓基礎,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強政治保證。
——我們堅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奮鬥目标,健全國家創新體系,強化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支撐,掌握全球科技競争先機,在前沿領域乘勢而上、奮勇争先,在更高層次、更大範圍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
——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堅持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明确我國科技創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努力實現優勢領域、關鍵技術重大突破,主要創新指标進入世界前列。
——我們堅持以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推出一系列科技體制改革重大舉措,加強創新驅動系統能力整合,打通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通道,不斷釋放創新潛能,加速聚集創新要素,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我們堅持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強調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不斷改善人才發展環境、激發人才創造活力,大力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我們堅持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深入參與全球科技創新治理,主動發起全球性創新議題,全面提高我國科技創新的全球化水平和國際影響力,我國對世界科技創新貢獻率大幅提高,我國成為全球創新版圖中日益重要的一極。
這些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科技界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國科技事業密集發力、加速跨越,實現了曆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一些前沿方向開始進入并行、領跑階段,科技實力正處于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
——我們着力推進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化學、材料、物理等學科居世界前列,鐵基超導材料保持國際最高轉變溫度,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多光子糾纏世界領先,中微子振蕩、幹細胞、利用體細胞克隆猕猴等取得重要原創性突破,悟空、墨子、慧眼、碳衛星等系列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上海光源、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裝置等重大科研基礎設施為我國開展世界級科學研究奠定了重要物質技術基礎。
——我們着力推進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戰略高技術研究,超級計算機連續10次蟬聯世界之冠,采用國産芯片的“神威·太湖之光”獲得高性能計算應用最高獎“戈登·貝爾”獎,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天宮”、“神舟”、“嫦娥”、“長征”系列等重要成果,北鬥導航進入組網新時代,載人深潛、深地探測、國産航母、大型先進壓水堆和高溫氣冷堆核電、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納米催化、金屬納米結構材料等正在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我們着力引領産業向中高端邁進,複興号高速列車邁出從追趕到領跑的關鍵一步,超超臨界燃煤發電、特高壓輸變電、雜交水稻、海水稻等世界領先,移動通信、語音識别、新能源汽車、第三代核電“華龍一号”、掘進裝備等跻身世界前列,集成電路制造、C919大型客機、高檔數控機床、大型船舶制造裝備等加快追趕國際先進水平,龍門五軸機床、8萬噸模鍛壓力機等裝備填補多項國内空白,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深度學習芯片實現商業化應用,超導磁共振等醫療器械實現國産化替代,重大傳染病防控和疫苗研制、重大新藥創制等有力改善民生福祉。
——我們着力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基地形成系統布局,在科技計劃管理、成果轉化、評價獎勵等方面大膽改革,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顯著增強,科技創新人才加速集聚成長。
——我們着力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深化國防科技工業體制改革,提高軍民協同創新能力,完善軍民協同創新機制。
各位院士,同志們、朋友們!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動通信、物聯網、區塊鍊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應用,以合成生物學、基因編輯、腦科學、再生醫學等為代表的生命科學領域孕育新的變革,融合機器人、數字化、新材料的先進制造技術正在加速推進制造業向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轉型,以清潔高效可持續為目标的能源技術加速發展将引發全球能源變革,空間和海洋技術正在拓展人類生存發展新疆域。總之,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間、海洋等的原創突破為前沿技術、颠覆性技術提供了更多創新源泉,學科之間、科學和技術之間、技術之間、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之間日益呈現交叉融合趨勢,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着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着人民生活福祉。
當前,我國科技領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特别是同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相比,我國科技在視野格局、創新能力、資源配置、體制政策等方面存在諸多不适應的地方。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短闆依然突出,企業對基礎研究重視不夠,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底層基礎技術、基礎工藝能力不足,工業母機、高端芯片、基礎軟硬件、開發平台、基本算法、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等瓶頸仍然突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我國技術研發聚焦産業發展瓶頸和需求不夠,以全球視野謀劃科技開放合作還不夠,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強。我國人才發展體制機制還不完善,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的激勵機制還不健全,頂尖人才和團隊比較缺乏。我國科技管理體制還不能完全适應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需要,科技體制改革許多重大決策落實還沒有形成合力,科技創新政策與經濟、産業政策的統籌銜接還不夠,全社會鼓勵創新、包容創新的機制和環境有待優化。
中國要強盛、要複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我們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标,我們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現在,我們迎來了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曆史性交彙期,既面臨着千載難逢的曆史機遇,又面臨着差距拉大的嚴峻挑戰。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有的曆史性交彙期可能産生同頻共振,有的曆史性交彙期也可能擦肩而過。
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勢、搶占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方向,肩負起曆史賦予的重任,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
第一,充分認識創新是第一動力,提供高質量科技供給,着力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墨經》中寫道,“力,形之所以奮也”,就是說動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要通過補短闆、挖潛力、增優勢,促進資源要素高效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推動産業鍊再造和價值鍊提升,滿足有效需求和潛在需求,實現供需匹配和動态均衡發展,改善市場發展預期,提振實體經濟發展信心。
世界正在進入以信息産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時期。我們要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契機,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杠杆培育新動能。要突出先導性和支柱性,優先培育和大力發展一批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構建産業體系新支柱。要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做大做強數字經濟。要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産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推動制造業産業模式和企業形态根本性轉變,以“鼎新”帶動“革故”,以增量帶動存量,促進我國産業邁向全球價值鍊中高端。
第二,矢志不移自主創新,堅定創新信心,着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隻有自信的國家和民族,才能在通往未來的道路上行穩緻遠。樹高葉茂,系于根深。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奮鬥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也。”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但我們必須有“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豪情。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有強烈的創新信心和決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勇于攻堅克難、追求卓越、赢得勝利,積極搶占科技競争和未來發展制高點。
實踐反複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讨不來的。隻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要增強“四個自信”,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颠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沒走過的路,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得有标志性科技成就。要強化戰略導向和目标引導,強化科技創新體系能力,加快構築支撐高端引領的先發優勢,加強對關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學問題的研究部署,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銳力量,作出戰略性安排,盡早取得突破,力争實現我國整體科技水平從跟跑向并行、領跑的戰略性轉變,在重要科技領域成為領跑者,在新興前沿交叉領域成為開拓者,創造更多競争優勢。要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科技創新的落腳點,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趨勢,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礎、儲備長遠,甘于坐冷闆凳,勇于做栽樹人、挖井人,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夯實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的根基。要加大應用基礎研究力度,以推動重大科技項目為抓手,打通“最後一公裡”,拆除阻礙産業化的“籬笆牆”,疏通應用基礎研究和産業化連接的快車道,促進創新鍊和産業鍊精準對接,加快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産品再到商品的轉化,把科技成果充分應用到現代化事業中去。
工程科技是推動人類進步的發動機,是産業革命、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有力杠杆。廣大工程科技工作者既要有工匠精神,又要有團結精神,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瞄準經濟建設和事關國家安全的重大工程科技問題,緊貼新時代社會民生現實需求和軍民融合需求,加快自主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在前瞻性、戰略性領域打好主動仗。
第三,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升創新體系效能,着力激發創新活力。創新決勝未來,改革關乎國運。科技領域是最需要不斷改革的領域。2014年6月9日,我在兩院院士大會講話中強調,推進自主創新,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産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圍繞這些重點任務,這些年來,我們大力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發展,科技體制改革主體架構已經确立,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
2015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出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部署了到2020年要完成的143條改革任務,目前已完成110多條改革任務。在科技領域存在的多年來一直想解決但沒有能解決的難題方面,我們都取得了實質性突破。同時,科技體制改革還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主要是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還不強,科技創新資源分散、重複、低效的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項目多、帽子多、牌子多”等現象仍較突出,科技投入的産出效益不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現産業化、創造市場價值的能力不足,科研院所改革、建立健全科技和金融結合機制、創新型人才培養等領域的進展滞後于總體進展,科研人員開展原創性科技創新的積極性還沒有充分激發出來,等等。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決心不能動搖、勇氣不能減弱。科技體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闖難關,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要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以問題為導向,以需求為牽引,在實踐載體、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環境營造上下功夫,在創新主體、創新基礎、創新資源、創新環境等方面持續用力,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要優化和強化技術創新體系頂層設計,明确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創新主體在創新鍊不同環節的功能定位,激發各類主體創新激情和活力。要加快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發揮好組織優勢。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是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正如恩格斯所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要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培育一批核心技術能力突出、集成創新能力強的創新型領軍企業。要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讓市場真正在創新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要完善政策支持、要素投入、激勵保障、服務監管等長效機制,帶動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态蓬勃發展。要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徹底打通關卡,破解實現技術突破、産品制造、市場模式、産業發展“一條龍”轉化的瓶頸。
要高标準建設國家實驗室,推動大科學計劃、大科學工程、大科學中心、國際科技創新基地的統籌布局和優化。要加快建立科技咨詢支撐行政決策的科技決策機制,注重發揮智庫和專業研究機構作用,完善科技決策機制,提高科學決策能力。要加快構建軍民融合發展體系,完善軍民融合組織管理體系、工作運行體系、政策制度體系,清除“民參軍”、“軍轉民”障礙。要加大知識産權保護執法力度,完善知識産權服務體系。
2016年5月30日,我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要着力改革和創新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方式,讓經費為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而不能讓人的創造性活動為經費服務;要改革科技評價制度,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正确評價科技創新成果的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我們接連出台了幾個重要改革方案,包括《關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幹意見》、《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幹意見》、《關于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關于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得到廣大科技工作者熱烈歡迎。大家反映,這些改革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有的還沒有完全落地,有關部門要認真聽取大家意見和建議,繼續堅決推進,把人的創造性活動從不合理的經費管理、人才評價等體制中解放出來。
第四,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貢獻中國智慧,着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科學技術是世界性的、時代性的,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不拒衆流,方為江海。自主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絕不能關起門來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要深化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主動布局和積極利用國際創新資源,努力構建合作共赢的夥伴關系,共同應對未來發展、糧食安全、能源安全、人類健康、氣候變化等人類共同挑戰,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惠及其他更多國家和人民,推動全球範圍平衡發展。
要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全方位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積極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提高國家科技計劃對外開放水平,積極參與和主導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鼓勵我國科學家發起和組織國際科技合作計劃。要把“一帶一路”建成創新之路,合作建設面向沿線國家的科技創新聯盟和科技創新基地,為各國共同發展創造機遇和平台。要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創新資源,全面提升我國在全球創新格局中的位勢,提高我國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響力和規則制定能力。
第五,牢固确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實創新發展人才基礎。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寶貴的,一切創新成果都是人做出來的。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全部科技史都證明,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當前,我國高水平創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别是科技領軍人才匮乏。人才評價制度不合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曆的現象仍然嚴重,名目繁多的評審評價讓科技工作者應接不暇,人才“帽子”滿天飛,人才管理制度還不适應科技創新要求、不符合科技創新規律。要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形成并實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制度。要注重個人評價和團隊評價相結合,尊重和認可團隊所有參與者的實際貢獻。要完善科技獎勵制度,讓優秀科技創新人才得到合理回報,釋放各類人才創新活力。要通過改革,改變以靜态評價結果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标簽的做法,改變片面将論文、專利、資金數量作為人才評價标準的做法,不能讓繁文缛節把科學家的手腳捆死了,不能讓無窮的報表和審批把科學家的精力耽誤了!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廣其途以儲之。要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有利于人盡其才的使用機制、有利于競相成長各展其能的激勵機制、有利于各類人才脫穎而出的競争機制,培植好人才成長的沃土,讓人才根系更加發達,一茬接一茬茁壯成長。要尊重人才成長規律,解決人才隊伍結構性矛盾,構建完備的人才梯次結構,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要加強人才投入,優化人才政策,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構建有效的引才用才機制,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創新局面!
各位院士,同志們、朋友們!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是國家科學技術界和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學術機構,是科技大師荟萃之地。長期以來,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團結帶領包括院士在内的廣大科技工作者,以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己任,着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破解創新發展難題,在重大科技領域不斷取得突破,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要繼續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作用,同全國科技力量一道,把握好世界科技發展大勢,圍繞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敏銳抓住科技革命方向,大力推動科技跨越發展,勇攀科技高峰。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是國家高端智庫。多年來,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圍繞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戰略問題,緊扣國家發展新戰略新形勢新需求,組織廣大院士開展戰略咨詢工作,得到了黨中央高度認可。我看過兩院院士提交的很多意見和建議,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要繼續發揮院士群體的智力優勢,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戰略研究,提高綜合研判和戰略謀劃能力,提出專業化、建設性、切實管用的意見和建議,為推進黨和國家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各位院士,同志們、朋友們!
“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兩院院士是國家的财富、人民的驕傲、民族的光榮。長期以來,一代又一代科學家懷着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憑借深厚的學術造詣、寬廣的科學視角,為祖國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冊的重大貢獻。祖國大地上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凝結着廣大院士的心血和汗水。我們的很多院士都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深厚情懷,都是“幹驚天動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鬥,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擔當。榮譽意味着責任和擔當,黨和人民對廣大院士寄予了殷切的期望。科技創新大潮澎湃,千帆競發勇進者勝。希望廣大院士弘揚科學報國的光榮傳統,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勇于創新、嚴謹求實的學術風氣,把個人理想自覺融入國家發展偉業,在科學前沿孜孜求索,在重大科技領域不斷取得突破。
古人說:“人必其自愛也,而後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後人敬諸。”希望廣大院士善養浩然正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守院士稱号學術性、榮譽性的本質,傳播真理、傳播真知,崇德向善、見賢思齊,言為士則、行為世範,提攜後學、甘當人梯,在全社會樹立良好道德風尚。要發揮院士制度凝才聚智的導向性作用,不拘一格降人才,使院士制度成為引導我國科技創新人才健康成長的強大正能量!
各級黨委和政府對院士們要政治上關懷、工作上支持、生活上關心,當好後勤部長。要做好退休院士工作,保證他們的待遇和禮遇,鼓勵他們繼續發揮作用。希望退下來的院士們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繼續在傳播科學知識上學為人師、在弘揚科學精神上身體力行,積極為國家發展建言獻策、為科技進步貢獻智慧。
各位院士,同志們、朋友們!
中國共産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科技創新事業不斷前進的根本政治保證。我們要堅持和加強黨對科技事業的領導,堅持正确政治方向,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萬衆一心為實現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标而努力奮鬥。各級黨委和政府、各部門各單位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十九大精神上來,統一到黨中央對科技事業的部署上來,切實抓好落實工作。
各級領導幹部要加強學習和實踐,提高科學素養,既當好領導,又成為專家,不斷增強領導和推動科技創新的本領。要尊重科研規律,尊重科研管理規律,尊重科研人員意見,為科技工作者創造良好環境,服務好科技創新。
青年是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創新的未來。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科技就有前途,創新就有希望。“人材者,求之則愈出,置之則愈匮。”希望廣大院士關心和愛護青年人才,把發現、培養青年人才作為一項重要責任,為青年人才施展才幹提供更多機會和更大舞台。各級黨委和政府要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放手使用優秀青年人才,為青年人才成才鋪路搭橋,讓他們成為有思想、有情懷、有責任、有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當科學家是無數中國孩子的夢想,我們要讓科技工作成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為孩子們尊崇向往的職業,給孩子們的夢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讓未來祖國的科技天地群英荟萃,讓未來科學的浩瀚星空群星閃耀!
各位院士,同志們、朋友們!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航向已經明确,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巨輪正在乘風破浪前行,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堅定信心,攻堅克難,向着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偉大目标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