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曆了黑色六月的洗禮,大學新生來到了一片新的天地。大學确是一片嶄新的天空,這裡的生活有着與高中時代截然不同的自由自在,多姿多彩,但這并不是事情的全部。這裡是知識的聖殿,卻非夢想的樂園;這裡機會與挑戰并存,這裡希望與困難同在。擺在大學新生面前的,是一個新生活的适應期。這是走進大學校園要上好的“第一課”。
所謂适應,是一個源于生物學的概念,心理學引用過來,說的是有機體對環境變化做出的反應,皮亞傑認為,智慧的本質就是一種适應。适應是一種過程,通過這個過程,有機體在不斷運動變化的過程中與環境保持平衡。如果有機體與環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變行為來重建平衡。這種由平衡到不平衡,再由不平衡到平衡的循環往返的過程,就是适應。這就告訴我們,生活就是适應,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适應的過程。面對每一個人生的轉折,面對每一種新的生活,都會有一個适應期,來實現人與環境新的平衡。如此看來,大學新生面臨一個新生活的心理适應期,多多少少出現适應性問題,便是生活的必然了。之所以先說清這一點,是想說,大學新生的适應性問題,一般說來是一個正常的人生課題。換句話說,大學新生出現适應性問題是情理之中的事,沒有适應性問題才是怪事。适應就是平衡,适應就是發展,适應就是成長。
大學新生面臨哪些不适應?
【環境的不适應】
大學新生,大多都是第一次真正離開家鄉,離開父母,離開親人,來到大學校園,面對的一切都是新的,這是一個全新的生活,也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陌生的城市,陌生的校園,陌生的臉孔。從地方中學到高等學府,校園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多數新生從中小城市、鄉鎮農村到大城市讀書,更會感到環境的陌生。再有,大學裡的上課場所,由中學裡“一個蘿蔔一個坑”,變成了“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圖書館、網吧、宿舍、自習室的地位也今非昔比。這一切都需要逐漸适應。
【生活的不适應】
中學時候,生活上許多事情都由父母包辦。進入大學後,衛生要自己搞,衣服要自己洗,飯要自己打,錢要自己花,許多生活上的事情需要自己處理。再有,新生入校後,很多家長把一個學期的生活費一次性給學生,學生一下子拿着這麼多錢,又沒有父母的督促,缺乏一個統籌性的安排,盲目沖動性消費太多。這都需要重新适應。
【學習的不适應】
中學階段學習目标,就是在高考中順利地通過“獨木橋”。學習的内容、範圍、要求,主要是教師來安排的。學生在上課時習慣于“填鴨式”的教學,隻要聽懂教師的講解,課後順利地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即可。大學的教學目标、内容和方法都與中學有了很大不同。大學教師講授比較抽象和概括,教師上課時數明顯減少,學生自學時間大大增加。學生更多要靠自學。這對大學新生來說更難以适應,以至一些在高考中取得高分的學生,入學後第一次考試,會出現不及格的現象。
【人際的不适應】
想家,是大部分新生的共同心态。這是因為過去的同學好友分手了,周圍的同學還很陌生,新的人際關系還沒有建立,人際交往的需要不能滿足。中學的時候,新生也有一個适應的問題,但到底同學們是一個地區的人,有更多的共性,而且老師就在身邊。到了大學,大家來自四面八方,語言習慣,生活習慣等彼此的差異性會更大,老師也很難在身邊。于是,會出現種種人際關系的适應問題。
【角色的不适應】
社會角色的變化也是需要适應的問題。走進大學校門的學生,很多在中學時代是班級乃至學校裡的“佼佼者”。進了大學校園以後,“山外青山樓外樓”,面對新的競争群體,使許多人感到自己沒有了過去的優勢。有人把這叫做“大學生的相對平庸化現象”。有的大學新生為此在學習上找不到新的支點,找不到新的方向。這是一種需要适應的角色問題。另外,中學那會兒,是全校資格最老的“大哥哥”、“大姐姐”。而到了大學,成了資格最嫩的“小弟弟”、“小妹妹”,從峰頂一下跌到了谷底。另一面呢,在家人親友面前的地位卻上升了。中學那會兒,父母拿他們當孩子,這會,說他們“長大了”。這種角色變化也需要适應。
大學新生為什麼出現适應性問題?
【生活變化帶來的自然反應】
如前所述,生活就是适應。不管怎樣努力使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銜接得好一些,從中學到大學,也是一個重大的人生轉折期,也就必然出現一些适應性問題,是一種自然而然地反應。
【年齡特征帶來的适應困難】
大學新生,還有相當的閉鎖心理以及自我中心傾向,人際交往缺乏主動性,從而阻礙了相互間的溝通和交流。再有,思維容易陷入極端化。入學前對高校懷着太多美好的憧憬,把大學想象的“好得很”;入學後發現大學也有許多不如意,又認為“糟得很”。這種反差也增加了适應的困難。
【教育失誤造成的适應能力不足】
适應能力,是人根據生活環境進行自我調整,以便和環境保持平衡的能力,是一種基本的生存能力。本來,适應能力是人的一種固有的潛能。但是,由于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的失誤,許多同學潛在的适應能力沒有被更好地挖掘出來。以至每年的新生入學之際,由家長護送上大學的現象是越來越為普遍,而在新生辦理入學手續的時候,排在各項手續桌前的不是我們将來的學生,而更多得是學生家長。這樣導緻許多同學沒有獨立生活的經驗,有強烈地依賴心理,自理能力、自立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較差,難以适應大學的獨立生活。
【自我認知失調導緻适應困難】
一是自我評價過高。絕大多數新生在中學時代都是佼佼者,突然面對前述的“大學生的相對平庸化現象”,一時很是難以适應。一是自我評價過低。有些新生容易産生強烈的自卑感。男同學可能因為身材矮小而自卑,女同學可能因長相不佳而自卑。從農村和偏遠小鎮入學的同學,更容易感到自卑。從而導緻各方面的适應性問題。
主動調整積極适應新生活
【調整生活方式】
對絕大多數新生來說,進入大學是真正意義上獨立生活的第一步。要學會獨立生活,入學之初,首先要學會起居、飲食、穿戴、洗曬自己料理。還要學會理财,要考慮生活中哪些開支是必須的,哪些是可花可不花的。還要了解學校各項規章制度,明确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允許做的,安排好自己的課餘生活。在熟悉新的生活、老師和同學的同時,還要迅速熟悉學校的教學及輔助設施,如教學辦公地點、圖書館、實驗室、複印室、錄音室、書店的開放時間和使用方法等。為了适應新的校園環境,多向高年級的同學或同鄉請教,加 強與老師、同學的接觸,掌握各方面的信息,這樣才能盡快适應新生活。
【調整學習方式】
調整學習方式,是适應大學學習生活的重要一步。中學裡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大學裡變成了以學生為主導的自學模式。課堂教師講授知識後,學生不僅要消化所學内容,而且還要大量閱讀相關方面的書籍和文獻。學生自學能力的高低,成了影響學業成績的最重要因素。所以,新生要逐步學會主動學習,學會自學。自己确定學習目标,自己制定學習計劃,自己檢查學習效果,主動找教師征詢意見,主動請教老師問題,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被動為主動,以适應大學的學習環境。進入大學以後,由于專業設置的不同和個人發展目标的不同,使原來的學習名次上的競争逐漸淡化,逐步形成了“大學習”觀念上的綜合評價體系。在這種體系裡,競争是潛在的,是全方位的,是更為激烈的。所以,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學習能力。還要正确對待專業課、公共課和選修課。對專業課的學習,應目标明确具體,主動克服各種學習困難,不斷提高學習興趣。對待公共課,要認識到其實用的價值,努力把對公共課的間接興趣轉化為直接學習興趣。對選修課的學習,應注意克服僅僅根據淺層的了解盲目選修的傾向。
【調整人際交往】
入學之初,同學間的互相關心和幫助,相互信賴和理解,有助于減輕心理壓力,減少孤獨和寂寞,減少對父母的依賴感,較快地熟悉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同學之間應多加了解,熟悉互相的生活習慣和性格,為以後的相處打下基礎。在交往過程中應該做到:注意傾聽他人的講話,适當表達自己的見解,态度誠懇,措詞文雅,處處替他人着想,切忌自我為中心,克服傲慢和嫉妒心理,還要積極參加集體組織的各項活動。如下人際交往原則,會幫助新生同學應到良好的人際關系。其一,給别人愛你的理由——主動原則。我們在交往中總是期待别人接納自己,喜歡自己。你要别人愛你,你就得給别人以理由。堅持主動原則,給别人愛你的理由,就是你先要接納别人,先要愛别人。你肯播灑愛的種子,才能有愛的收獲。其二,别讓人家抱定時炸彈——真誠原則。人都有安全的需要。出于這種需要,人們都希望自己周圍的環境是可以把握的,自己的交往對象是能夠把握的。而你不真誠就讓人感到沒法把握你,人家把握不了你,隻能像躲避炸彈一樣躲避你。其三,花香淡淡情味更長——距離原則。人都需要一個獨享的心理空間,需要一定的心理自由度。所以,雖然你非常渴望友誼,還要注意保持适當距離,保持各自的自由空間。其四,路靠自己走——自立原則。在人際交往上,要防止人際依賴。面對新生活要堅持自強自立。因為新的一段人生旅程到底要靠自己走。